/资讯中心//普惠金融进入深水区

普惠金融进入深水区

发布时间:2019-09-05 分类:

目前,传统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不够,如成本较高、难以服务到最边远基层。现在用FinTech有可能更好地为穷人、为边远地区、为小额交易服务,但是要仔细甄别,确保真实开展普惠金融业务。因为有的人是打着这种旗号干别的事,前几年国内出现了大量P2P平台,现在大面积崩塌,至少存在三个问题。

一是滥用了普惠金融的说法,忽悠了决策者和监管者。监管者为了不阻碍技术发展,就回避了自己责任,认为只要没申请牌照就不归该监管机构负责,监管机构只监管取得相关牌照的机构,这样就避免了跟科技类企业,跟这些平台的冲突。但这些P2P实际上是影子银行,一旦大面积出事,还得负责。

二是不切实际地假设每个人可以自己审查客户信息。有人鼓吹,有互联网和交易平台后,每个人都可以出借自己富余的钱,自己去审查客户信息,从而决定给谁贷款。但是真正做下来以后发现,没有多少人自己去看借款人、小微企业信息,个人往往也没有足够的行业知识和财务知识,很少有人这样做。结果导致P2P公司几乎百分之百搞资金池,形成影子银行。

三是完全依靠大数据和征信系统也是过于理想化。有人宣称,个人虽没有那么多财务知识、行业知识和对小微企业的详细了解,但如果可以依靠大数据和征信系统,P2P应该安全可靠。但这过于理想化。即使通过大数据,是不是有充分征信信息及处理能力去配置各项贷款,也是高度存疑的。总之,要观察动机,以便切实支持那些真实搞普惠金融的创新。

对新技术要敏锐,总体上支持、有所宽容;但同时也要有所警惕,防止出系统性风险,建立受限的可复原的安全空间作为试验环境、依靠市场竞争选优,并鼓励FinTech真实推行普惠金融。

由于信息和信用的不对称,客户分散、点多面广,传统普惠金融一直难以解决客户维护和管理成本高、风险控制压力大、服务不均衡、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等问题,一些弱势群体没有能力进入金融体系,不能以恰当的方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。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,数字化技术赋予了普惠金融全新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,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。

近年,中国金融业利用金融科技已在普惠金融领域中取得很多成绩。8月2日,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在“第二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”上透露,今年上半年,建设银行普惠型的贷款已经突破9000亿,当年新增2210亿,增量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。在新增普惠贷款中,线上的贷款占了88%,不良率仅0.4%。

据《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》指出,一方面,相比大中型企业,小微企业规模小、竞争力不强,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周期的影响,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,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成本更高。另一方面,相比大中型企业,小微企业的细腻系获取更难。小微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完善,运营管理不科学,财务制度不健全,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识别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,金融服务的信息获取成本较高。小微企业贷款的经营成本和风险成本显著高于大中型企业,如果没有成熟的贷款管理和风控技术,商业银行大量投放小微企业贷款的可持续面临挑战。